澄园书院 倪懿筠 报道 12月11日下午,以抗日战争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真实经历为背景的历史小说《南京不哭》的作者,麻省理工学院教授、知名华裔物理学家郑洪先生携新作走进新街口新华书店,与读者分享创作心路,本次活动由澄园书院澄典·读书会及彼岸读者协会承办。 1937年12月13日,南京沦陷。日军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大屠杀,这是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,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之一。经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调查判定,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,人数有19万,零散屠杀858案,死亡人数有15万,总计30多万。自2014年起,国务院正式将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,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,捍卫人类尊严,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。 讲座开始前,播放了一段郑洪先生的视频。视频中,先生反复强调虽然时间过去近八十年了,但人们不该遗忘那段惨痛的历史。他作为经历感受过那段痛苦的那一辈人,有责任铭记并传播这一段历史,要宽恕也要记得。 郑洪以领读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开头,讲述了自己的科学文学之路。作为一名物理学家,郑洪的讲述中却省略了大部分理科类研究的内容,更多的是在讲述他的文学创作之路。从初高中闲时写小说,到前往国外,在生活和学业的压力下一度与中文无所接触,到灵感乍现再次创作。 接着,郑洪提到了两个刺激他创作《南京不哭》的转折点。一个是1995年,一位日本学者和三位白人学者谈论广岛事件,以及最后先郑洪写信却被删去大部分最有意义的内容。第二是2005美国合唱团合唱《黄河大合唱》。郑洪说是时候该听听中国人的发声,于是着手在科研之余进行写作。在他人协助下,郑洪多次修改,这本最初助教用笨拙来形容的小说到最后出版人员反复阅读的故事,由麻省理工出版社破例出版。郑洪提及创作本意是表现小人物在大时代内挣扎生存的真实情况,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,以及人物宝贵的精神,小说内四位主角都是取材于真实的人物。 最后的提问环节,郑洪就《南京不哭》这本书的创作历程、自己的学习体验等问题进行了回答,并与读者合影留念。 (责编 赵环球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