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学术】黄少安谈“如何认识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新特征”

【学术】黄少安谈“如何认识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新特征”
 
发布时间:2017-03-06 浏览次数:
 

 润园书院 通识教育中心兰星 报道

3月3日下午,教育部特聘教授、我校政治与经济研究院院长黄少安应润园书院邀请,在敏达学术报告厅举办题为“如何认识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新特征”学术讲座。本次讲座系润园书院通识教育“财经大讲堂”之“社会分析”高层次学术系列的首场讲座。

黄少安综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,深刻分析了现阶段中国的经济现象以及潜伏的危机,揭示了中国经济的新特征。

首先,黄少安澄清了网络上一些对中国经济形势判断的不实之论,明确提出,中国经济发展三十年以来,“新常态”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,其主要表现即为经济增速放缓。中国的经济结构之所以要调整,一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,经济发展必将经历一个大的调整期;同时,适时调整企业规模和产品结构,优胜劣汰,才能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。

黄少安指出,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,大部分国家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之下,我国政府却大力投资进行经济强刺激,来实现“保增长”、“保就业”和“保稳定”。殊不知,经济危机本是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规律,强制干预,不但无法彻底地消解危机,而且保护了中国落后的产业与产品、落后的劳动技能以及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,会带来更大隐患。黄少安点明,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,扩大内需以求刺激消费的做法本身是违背经济规律的。事实上,中国有着两项缓解失业压力的天然优势:一则是中国家庭的高储蓄率,这对失业的支撑作用很大;二则是中国家庭住房占有率大。所以,中国人民岁失业的容忍率很高,政府没有必要以非常之举去强制托市,最终造成“保落后”被动局面。

黄少安以为,中国其实已经面临着经济危机,尤其在2015年后表现明显。黄少安分析了判断一个经济体是否存在经济危机的四项指标:①经济增长率是否断崖式下滑三个点左右;②通货紧缩现象是否出现;③资产价格变动,股票和房地产市场表现;④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。中国目前经济表现符合这些指标,并且呈“L”型趋势发展,经济形势不容乐观。

黄少安表示,农业时代与工业时代经济危机的爆发,原因完全不同。前者是由于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生产不足;后者则是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生产过剩。经济危机在不同的年代,蔓延顺序亦有所不同。1987年以前,都是实体经济先爆发危机,然后波及整个经济领域;1987年以后,俱是金融体系首当其冲,主要根源在于金融衍生工具,然后便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,例如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。由此,黄少安在2014年就曾发出盛世危言:警惕下一次的经济危机可能从中国爆发。

最后,黄少安详细分析了中国国内国际环境。目前,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后期,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变为中低速增长,人均GDP属于中等收入阶段。在此阶段,国民价值观很不稳定,具体体现在“无贵族”、“无信仰”以及“无中产阶级”。黄少安指出,判断是否存在中产阶级是不能单纯只看一个经济收入指标,中产阶级应该有稳定的价值观,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严格的自律精神。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级是民族稳定的基石和民主开展的保障。而在国际上,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,面临的国际关系十分微妙,国际环境的复杂恰恰说明了中国还没有足够强大。

中国的金融业是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发展起来的,事实上,金融行业要以实体经济为根本,中国的经济才能一片光明。

黄少安的讲座将经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,用实际经济状况去验证理论,让聆听讲座的师生获益匪浅。

与学生一起聆听讲座的还有政府审计学院马德林副院长、经贸学院李想副院长、会计学院黄中生副院长,润园书院洪涛副院长等老师。

(责编 赵环球)